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《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》于3月1日开始实行。与前一版本相比,大部分年龄段的儿童身高“标准值”有所增长。
目前,武汉医疗机构暂未接到在临床上“刷新”身高标准的通知。不过,担心孩子身高追不上“标准”的涨幅,有家长早早到医院咨询。对此,儿科医生表示:儿童身高有先天因素,也有后天影响,家长可合理期待、密切关注、积极干预,尽可能帮助孩子长高。
01
(资料图片)
儿童身高新标准
比武汉临床使用标准“微涨”
3月4日,武汉儿童医院门诊6楼,儿童保健科分诊台前,不少家长抱着孩子在候诊。
29岁市民张女士,当天正带着女儿来检查生长发育情况。孩子半岁以前每个月都要来做儿童体检,测量身高、体重和头围等数据,现在10个月大,每两个月来做一次儿童体检,对于孩子的身高和体重,全家人都十分关注。
在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,家长带着孩子在候诊。
武汉儿童医院儿保科专家肖芳,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保健工作。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,目前,她和同事在临床上使用的仍是“九市标准”。该版本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制作,根据2005年九省/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研究制定,可参考年龄段为0—18岁。
肖芳介绍,自1975年开始,国家每隔10年组织对北京、哈尔滨、西安、上海、南京、武汉、福州、广州、昆明9个城市及郊区农村的儿童开展体格调查,从而得出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(俗称“九市标准”),属于全国范围内较大的样本调查,比较符合我国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。
“本次发布的新标准,与现在临床上采用的标准相比,大部分年龄段的中位数(即“标准身高”)有所上升。以6岁女孩为例,此前标准的身高中位数是116.6厘米,新标准达到117.5厘米,增长了0.9厘米;6岁男孩此前标准的身高中位数是117.7厘米,新标准达到118.8厘米,增长了1.1厘米。”肖芳认为,这与孩子们营养和运动的增加等因素有关。
02
宝宝才两岁
家长已在担忧身高
儿童保健科医生刘华在“儿童生长发育”门诊坐诊时,经常忙到没工夫喝水。“都说春天是长高的季节,家长很关注孩子身高问题,不少人带孩子来咨询。最近遇到最小的宝宝才两岁。”刘华说。
他介绍,这个宝宝是男孩,爸爸身高1.66米,妈妈身高1.58米,宝宝出生时身长50厘米,很标准。但会走路后,父母发现他比同龄幼儿偏矮,现在2岁1个月大,身高83厘米。查询儿童身高标准后,发现孩子处于同龄幼儿中的中下水平,父母都慌了神,忙来咨询:怎样让孩子长得更高。
“儿童生长发育”门诊受到家长热捧。
“按照现行标准,2岁男孩的标准身高是88.5厘米,这个宝宝的确个头偏矮。询问平时生活起居发现,孩子体质较弱,1岁以后频繁生病,影响到生长发育水平,影响了孩子长高。”刘华说。
另一方面,儿童成年后身高与遗传、睡眠、营养、运动、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相关,但遗传因素影响较大。根据“男孩身高=(父亲身高+母亲身高+13厘米)÷2±5厘米”的公式推算,一般情况下,宝宝成年后身高将在1.64—1.74米之间,猛然窜成1.8米以上大高个的概率也不大。
因此,刘华建议这对父母调整喂养方式,设法增强孩子抵抗力,保证营养均衡、适当活动,尽最大努力帮他长高;平时给孩子做好身高记录,确保每个年龄段的身高增幅在正常范围内。
03
关注身高
这两个时段很重要
就在最新身高标准开始实行的前两天,2月底,一条新闻冲上热搜:#父母没重视15岁儿子最终身高1米53#,引发网友热议。
“在门诊中遇到过类似情况,孩子身高一直偏矮,家长认为孩子会‘晚长’,等到十五六岁才来咨询。结果一测骨龄,孩子已经没有长高空间了,此时再来加强营养和锻炼,作用也很有限了。”刘华说。
父母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孩子身高?刘华建议,最好每年记录孩子身高,关注增长曲线,尤其是两个快速生长期的身高增长趋势。
第一个快速生长期是0—3岁的婴幼儿时期。新生儿平均身长50厘米,在出生后3年时间内,身高会猛增45厘米左右。其中,第一年可以长高25厘米、此后平均每年长高10厘米。
他分析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家长越来越重视儿童的营养水平,但有些孩子吃得好、动得少,明显偏胖。如果孩子过于肥胖,骨龄加速增长的风险会增高,“缩短”孩子长高的时间段,影响成年后的最终身高。肥胖的孩子还容易患高血压、高胰岛素血症、脂肪肝、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,留下健康隐患。此外,有些孩子还可能因为肥胖而影响心理健康,这同样也会影响孩子内分泌情况,进而影响到身高增长。
因此,他建议,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的同时,也要关注孩子的体重,定期监测骨龄,可每3—6个月监测一次身高和体重,每1—2年监测一次骨龄,“骨龄和身高匹配,孩子才能健康长高”。
标签: 以上标准
Copyright © 2015-2032 华西兽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